中国式现代化:共同繁荣的道路与指引

发布日期:2023-08-21 15:26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活动中,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其核心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繁荣。


实现共同繁荣需要在公平和效率之间取得平衡。公平和效率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重大社会改革的焦点。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是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一项重要目标。马克思主义从生产资料的平等占有和劳动收入的平等角度定义公平。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包括以公有制为主要支柱、其他形式的所有制为补充的所有制体系,以及以按劳分配为主要支柱、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分配体系。这个体系确保了生产资料的公平占有和劳动的回报。作为在中国本土创新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创举,这个体系充分发挥了社会中所有市场参与者的活力,是确保共同繁荣的指导原则。

加强和优化国有企业是维护公有制主导地位、保障人民生计和促进社会公平的根本保障。国有企业作为全体人民所有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它们在实现国家战略方面的领导作用,以及在稳定国民经济方面的关键作用。这还要求国有企业在消除城乡、区域和财富差距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填补市场导向资源配置中的空白,为共同繁荣构建桥梁。

在平等保护企业财产权和企业家、私营企业的权益基础上,改善私营经济发展环境,建立亲近透明的政企关系,激发私营部门在创新方面充分释放活力,是提高经济运行效率、迈向共同繁荣的重要基础。迈向共同繁荣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其中一些人和一些地区会率先繁荣。私营经济通过多种渠道促进创业和弱势群体就业,拓展他们的财富路径,提升他们的财富创造能力,打造可持续的共同繁荣链条。私营经济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公共设施建设,能够迅速改善基础设施,提升人民福祉。私营企业的税收和慈善捐赠是回馈社会、促进共同繁荣的重要渠道,能够有效解决社会财富极化问题。

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激励制度,增加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的比例,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的价值,是缓解资本与劳动之间矛盾、落实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确保工人和创新者充分享受发展成果、刺激社会财富创造的关键举措。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协调一体的制度越来越重要,通过税收、社会保障和转移支付来改善收入调节,引导和支持愿意并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优化政府的监管、监督和服务职能,是促进资源配置效率、构建社会公平、正义和稳定的健康生态体系的基础。致力于建设统一的国家市场,我们能够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推动信息交流与共享,构建规范透明的商业环境,突破产业垄断、所有权歧视、市场准入限制等障碍,使各种市场主体在健康的市场经济中竞争,确保各种生产要素的公平回报,为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提供基本制度保障。

儒家的大同理想是对未来社会的愿景,其核心意义也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共同繁荣是大同理想的重要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国人民和全人类实现共同繁荣、实现更大和谐指明了前进方向。实现共同繁荣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将人民的利益和幸福作为主要目标,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最广大人民。实现共同繁荣还需要聚焦经济建设,鼓励全国人民共同促进发展,为确保社会公平正义奠定坚实物质基础,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协调效率与公平,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中国式现代化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它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类共同价值观融合的重大实践举措,使中国的思想和解决方案用于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繁荣,促进世界更大的和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