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

发布日期:2022-08-23 10:32
分享到:

一、如何解决印度尼西亚的商业纠纷

1、印尼一些部落纠纷解决主要依靠宗教首领或部落长老主持,通过诉讼解决纠纷会招致部落居民的反感。因此,非讼纠纷解决方式早已深深根植于印尼社会土壤之中,成为印尼社会成员之间处理私人纠纷和公共事务的土著方式。为适应转型期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尼颁行了《仲裁法》,该法为非讼纠纷解决程序的制度化奠定了法律基础,印尼的商业纠纷主要通过仲裁进行。

2、在印尼任何人都可以在权益受到侵害时提交仲裁,仲裁庭审理案件时不公开进行。

3、在争议发生后缔结的仲裁协议必须以书面作成,且由双方当事人签字;双方当事人不能签字时,仲裁协议应在公证人和证人前作成。


二、风控难题

实际上,印尼的现金贷客群比中国要优质:除去低收入蓝领,还包括大量信用卡未覆盖的白领。这背后有特殊的历史原因: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印尼银行提高了信用卡申请标准。危机过后,银行并未及时调整。奇怪的是,客群更优质,但在印尼,坏账率却比中国高。

有企业表示,印尼的坏账率要比中国高约20%。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催收极难。

在中国,曾有人笑称,中国的现金贷,就是“通讯录贷”。公司读取所有的通讯录,一旦客户不还钱,就去“爆通讯录”。

而在印尼,这样的野蛮方式,完全行不通。

首先,印尼监管明确禁止一些催收方式,比如,对客户进行24小时全天候狂轰滥炸。他们只能在周一到周六的早上8点到晚上6点催收,在印尼的全国节假日不得联系客户。对于老客户,时限可以稍微放宽,但是,催收人员开头的第一句话,必须是:“先生/女士,您允许我和您通话吗?”这是因为,监管政策中有一条:“除非顾客同意,否则不能在上述时段之外联系。”而一旦违反规定,处罚极为严苛,毫不留情。

其次,印尼人也缺乏暴力催收的“基因”。

印尼有近九成人口信仰伊斯兰教,其他人群分别信仰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佛教等宗教。他们普遍性格温和,说话客气,很难骂出脏话和恶毒的字句。在催收时,他们往往用的是服务性的口吻,而非斥责性的。

在印尼,还有一个风控难题,就是当地数据的缺失。很多人将这里称为“数据蛮荒之地”。在这样的情况下,欺诈和黑灰产,就有隙可钻。

阅读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