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核弹SWIFT制裁:俄罗斯该何去何从?+ 查看更多
金融战中,SWIFT一直是公认的“核武器”。
2月27日,欧盟、英国、美国、加拿大发表共同声明,宣布禁止俄罗斯部分银行使用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系统。如果实施,意味着暂时切断俄罗斯与世界的大部分贸易和资金往来。
SWIFT是什么?为什么“踢出SWIFT系统”被认为是制裁手段中的“金融核弹”,影响有多大?
什么是SWIFT?
SWIFT,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创建于1973年,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主要职能是在全球银行系统之间传递结算信息。
SWIFT基于标准化的报文体系,已成为国际间金融信息数据交换的标准语言,解决了信息传递的信任问题,SWIFT平台上每日运行的金融报文在很大程度上真实反映了全球金融及贸易活动情况。目前SWIFT已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000多家金融机构,每天处理的金融信息高达4200 万条,划拨资金以万亿美元计算,是国际支付清算体系中重要的基础设施。
SWIFT如何发挥作用?
SWIFT主要用于信息流传递,不涉及清算,亦不影响资金流,但国际清算几乎都绕不开SWIFT。
以人民币跨境清算为例,境外人民币业务参加行在境内代理银行开立清算账户(即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当跨境资金通过代理行模式清算时,境外参加银行首先通过 SWIFT 系统将资金收付信息传递至境内代理银行,境内代理银行通过人民银行跨行支付系统或行内清算系统代理境外参加银行办理资金汇划,境内代理银行借贷记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完成与境外参加银行之间的资金结算。
根据SWIFT公布的数据,在基于金额统计的全球支付货币排名中,以美元和欧元为主。最新统计, 今年1月,人民币在国际结算中的份额达3.2%,创历史最高,继美元(39.92%)、欧元(36.56%)、英镑(6.30%)之后,居全球第四位。
被SWIFT排除在外,有何影响?
有观点认为,一个国家的银行被踢出SWIFT系统后果是灾难性的。若某个国家被排除出SWIFT系统,可以类比于某自然人在社交媒体中被删号。
国信证券研报提及,由于目前全球跨境支付的信息传递基本都是通过SWIFT实现,因此被SWIFT排除在外,意味着进行跨境支付结算将变得非常困难。而当今各个国家多少都会跟其他国家有经贸往来,因此这会对受制裁国家的经济运转产生很大影响。
历史上被剔除SWIFT系统的案例分析
SWIFT曾先后对朝鲜、伊拉克、伊朗、利比亚等金融机构实施制裁,也曾被用来威胁过俄罗斯等金融机构。这种手段点对点精准打击,具备见效快、成本低、非对称等优势。其奏效条件有两个:一是目标经济体体量较小,或经济结构单一,一旦控制美元支付和融资渠道,相当于遏制其对外经济贸易;二是美国对其依赖度较低,制裁引起反噬作用小。
*伊朗:贸易大降,恶性通胀
背景:打压反美政权。自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成功后,反美政权上台,多次挑衅美国在中东的权威。例如,试图在中东建立“什叶派之弧”、提议用“一篮子货币”取代美元作为石油结算货币、发展核武器等,不断试探美国底线,美国对伊朗从经济、军事封锁层层加码,金融制裁达到新高度。
过程:两度剔除SWIFT系统。2012年美国首次动用SWIFT系统,切断与伊朗4家银行报文转换通道,导致伊朗无法使用美元、欧元及任何国际货币进行跨境交易,迫使伊朗签署《伊核协议》放弃核计划。2018年末,特朗普单方面撕毁伊核协议,再度将伊朗剔除SWIFT系统。
后果:贸易大幅下滑,恶性通胀。2012-2015年,被切断SWIFT通道后,伊朗对外贸易陷入衰退,进出口规模急剧下滑,原油出口量缩减一半,2018年伊朗被剔除SWIFT系统,原油出口量一路下滑。进口物资不足促使恶性通胀发生,伊朗甚至被迫采取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易。
*俄罗斯:曾被威胁,但未实施
背景:2013年,乌克兰亲俄派总统亚努科维奇拒绝同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引发乌克兰危机;2014年克里米亚地区并入俄罗斯,激化地缘政治矛盾,成为欧美联合制裁俄罗斯的契机。
过程:对俄金融制裁步步升级:1)封锁俄企融资渠道。2014年美国对俄罗斯国防、金融和能源行业发布中长期融资禁令,俄罗斯最大的银行——俄罗斯储蓄银行也被列入制裁名单。2)冻结个人和公司资产。2014年美国宣布对7名俄官员与17家实体在美资产进行冻结,共计1.56亿美元。2018年4月美国再次宣布对俄罗斯38个个人和公司实施制裁,冻结其在美国管辖范围内的所有资产。3)威胁停止俄罗斯的支付服务。2014年3月,美国VISA卡和万事达卡两家公司停止向俄罗斯银行客户提供支付结算服务。美国还多次威胁切断SWIFT系统。2015年,由于俄罗斯在波罗的海进行大规模军演,美国提出对俄罗斯关闭SWIFT系统的动议。如果这项动议成真,将对高度依赖石油能源出口和生活必需品进口的俄罗斯形成重大打击。最终,由于欧洲反对,美国没有采取行动。
后果:即使没有切断SWIFT系统,美欧联合对俄金融制裁持续时间久、打击精准、威慑力强,俄罗斯经历资本外逃、卢布大跌、银行挤兑一系列冲击。金融制裁首先对卢布产生直接打击,重创俄罗斯外汇储备。美元兑卢布汇率从2013年底1:33贬值到2015年1月1:85,贬值高达56%。2014年俄罗斯损失1030亿美元外汇储备,缩水27%。其次,制裁预期使避险资金纷纷外逃,银行挤兑蔓延,俄罗斯央行公布2014年上半年有接近750亿美元的资本外逃,而欧央行于2014年5月表示,俄罗斯实际的资本外流规模估计已经达到2220亿美元。最后,金融制裁对俄罗斯经济产生持久影响,2014年GDP增速降至0.74%,2015年为-2.54%,2019年6月普京提及西方的经济制裁使得俄罗斯经济损失超过500亿美元。
双刃剑:SWIFT制裁俄罗斯的影响分析
金融制裁是把双刃剑,俄罗斯占全球贸易约2%,是全球能源、金属制品、粮食的出口大国。如果将俄罗斯全部金融机构剔除SWIFT系统,势必造成对欧洲经济的反噬,加剧全球能源紧张、通胀形势和全球金融市场震荡。
不过根据目前信息,金融制裁仅提到“将选定的俄罗斯银行从 SWIFT 信息系统中删除”,且欧盟基于天然气需求并没有对Gazprombank(俄罗斯天然气公司Gazprom旗下的银行)实施制裁。所以该举措是否涉及事关欧洲能源命脉的油气出口尚不可知,有可能在政策落地前网开一面,为欧洲能源输送保留有限的余地。
*对俄罗斯的影响
1.阻断石油和天然气出口、机械产品进口
俄罗斯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国家资源出口,2018年俄罗斯能源体系的产值约占GDP的25%,贡献了俄罗斯财政收入的45%,如果俄罗斯被切断SWIFT系统,俄罗斯的原油、天然气出口贸易将受阻,恶化财政收支。
俄罗斯从欧美的进口主要集中在机电产品、汽车零部件、医药等产品,其中机械和工具占俄罗斯进口金额的71.15%,切断SWIFT系统将影响其对欧美的进口。
2.金融市场面临冲击
外汇方面:俄罗斯80%以上的日常外汇交易和一半的贸易都是以美元进行,切断SWIFT实施后,全球在俄罗斯的大部分资产将较难转出,促使全球资产流出俄罗斯,对俄罗斯卢布造成贬值压力。
风险偏好方面:自俄乌冲突以来,俄罗斯金融市场波动明显加大,俄罗斯MOEX指数在冲突爆发当天下跌33.28%。
融资方面:国际评级机构纷纷下调俄罗斯主权信用评级,其中标准普尔将俄罗斯主权信用下调至“BB+”级别,已低于投资级,穆迪则给出了“Baa3”,为投资级中最低水平,将限制俄罗斯融资能力。
操作风险方面:俄罗斯相关资产的流动性将明显受限,资产交割阶段的资金流通、时滞、成功率均受影响,基于巴赛尔协议对操作风险的相关规定,全球金融机构将对俄罗斯的金融资产进行操作风险的计提,进一步加强其金融资产的风险水平。

1.加剧全球能源和粮食短缺,全球通胀形势雪上加霜。
俄罗斯是世界重要的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和粮食出口国,欧盟40%的天然气进口依靠俄罗斯。如果此时切断俄罗斯SWIFT系统,无异于切断能源供给渠道,给居高不下的能源短缺和通胀形势雪上加霜,将严重削弱俄罗斯能源供给能力,引发原油价格飙升。
2.威胁全球系统性金融安全
一方面:根据BIS,截至2021年,各国国际银行在俄罗斯的债权敞口约为1215亿美元,意大利、法国、奥地利和美国位居前四,分别占20.8%、20.7%、14.4%和12.1%,切断俄罗斯SWFIT系统将导致无法清偿债务,将给欧美银行业带来资产损失风险,进而威胁全球流动性和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
另一方面:切断SWIFT系统意味金融制裁升级,恐慌情绪蔓延,风险偏好下降,资本拥抱黄金等避险资产,或将引发新兴市场暴雷,同时避险情绪升温,利空风险资产。
CIPS或成选择
截至2021年,中俄之间人民币结算的贸易已经接近20%,被踢出SWIFT后,在一定程度上又进一步提高了俄罗斯对我国的贸易出口需求和结算需求。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今日俄罗斯》日前援引俄罗斯央行一位官员的话报道称:目前俄罗斯多家银行已经接入中国跨境银行间支付系统(CIPS)。
CIPS就此出现在大众的眼里。
早在2012年4月,央行就高瞻远瞩,开始组织独立开发CIPS,它的全称是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ross-border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并且于2015年10月上线运营。
截至2020年末,共有境内外1092家机构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接入CIPS,其中直接参与的有42家,较2015年10月上线初期增加23家;间接参与有1050家,较2015年上线初期增加了约5倍。
CIPS实际业务可触达全球171个国家和地区的3300多家法人银行机构,其中1000多家机构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含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2020年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累计处理跨境人民币业务量达220.49万笔,较2019年增加了32.09万笔,同比增长17.0%。累计处理跨境人民币金额达45.27万亿元,较2019年增加了11.37万亿元,同比增长33.5%。
根据SWIFT的报告显示:2021年12月人民币国际支付份额由11月的2.14%升至2.70%,在国际支付中的份额占比升至第四。
外汇局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到2021年间,外资累计净增持境内债券和股票超过7000亿美元,年均增速34%。
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14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1年我国进出口规模再上新台阶,首次突破6万亿美元关口。2021年,以美元计价,我国进出口规模达到了6.05万亿美元,外贸增量达到了1.4万亿美元,达到了历史高点。
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外资吸引力和人民币的支付份,这些都是CIPS这个系统推行得下去的重要原因。
在同样可以降本增效的前提下,我们的CIPS可以完全避开欧美SWIFT系统,同时这也是俄罗斯选择我们的理由,但后续俄会作何选择还不得而知。
(来源:泽平宏观)